秋季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指南
金秋九月,全市中小学、幼儿园已陆续开学。尤其是学校、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,要注意基孔肯雅热、登革热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感染性腹泻的防范,严格落实防控措施,切实防范聚集性疫情发生。
一、蚊媒传染病
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、关节痛/关节炎、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。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。
1.传播途径:主要通过白纹伊蚊、埃及伊蚊叮咬传播。苏州主要是白纹伊蚊。
2.疾病识别:任何初步判断?
疾病 | 基孔肯雅热 | 登革热 |
典型特征 | “关节剧痛”:急性发热,伴随严重的关节疼痛/关节炎,可致行动困难。 | “三痛三红”:突发高热,伴有剧烈头痛、后眼窝疼、肌肉关节痛,面部、颈胸潮红。 |
共同特征 | 发热、皮疹(四肢躯干可能出现斑丘疹或出血点),可伴有恶心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。 |
3.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预防措施:
(1)定期清理积水:家中水培植物3-5天换水清洗1次。清除废弃积水容器。
(2)做好防蚊措施:家庭安装纱窗纱门,确保完好无损。室内使用电蚊拍或蚊香,睡觉时建议使用蚊帐,特别是幼儿。
(3)加强个人防护: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;户外活动前,喷涂含避蚊胺(DEET)、驱蚊酯、羟哌酯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,遵循产品说明,特别是为儿童使用时;伊蚊一般在白天叮咬人,尤其活跃于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-3小时,避免在此时段于树荫、草丛、绿化带等潮湿阴暗处长时间停留。
二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
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”是一种由蜱虫叮咬传播的严重疾病,病死率高(可达30%),且可通过接触患者血液/分泌物发生人际传播。当前正值我省蜱虫活跃高发期,需高度警惕。
1.疾病识别:高度重视严重症状。
(1)典型症状:起病急,发热(通常超过38.5℃),伴有严重的全身不适、乏力、头痛、肌肉酸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。
(2)危重表现: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表情淡漠、反应迟钝、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,以及皮肤瘀斑、吐血、黑便等出血倾向,常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,甚至死亡。
2.传播途径:主要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;或者直接接触急性期病人的血液、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,可能导致人际传播。
3.预防措施:
(1)户外活动时:“严防护、避草丛”。
①穿着防护:前往郊野、公园、林地、草地等蜱虫栖息地时,应穿浅色的长袖衣裤和紧闭口的鞋子,并将裤腿扎进袜子或鞋子里,减少皮肤暴露。
②使用驱避剂:在衣物和裸露的皮肤上(按产品说明)喷涂含有避蚊胺(DEET)或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虫剂。
③行为避免:避免在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或玩耍。
(2)活动结束后:“勤检查、早洗澡”。
①全面检查: 从户外返回后,应立即全身检查,重点检查腋窝、腹股沟、头皮、颈部、耳后、腰部、膝窝、脚踝等皮肤薄弱和褶皱处。
②及时洗澡:及时洗澡有助于发现附着的蜱虫,并洗掉可能存在的少量蜱虫。
③检查宠物和物品:如携带宠物出游,需仔细检查宠物耳部、腹部等部位。同时检查带回的衣物、背包等物品。
4.紧急处理:蜱虫叮咬后“三要三不要”。
(1)“三要”正确做法:
①要保持冷静:切勿慌乱。
②要科学移除:使用尖头镊子尽可能地靠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的头部,垂直、缓慢、稳定地向上拔出。避免扭转或猛拉。
③要彻底消毒:取出蜱虫后,立即用碘伏或酒精对叮咬部位进行彻底消毒清洗。将取出的蜱虫用酒精浸泡或装入密封袋中丢弃。
(2)“三不要”误区:
①不要直接用手拍打或硬拔:这可能导致蜱虫的口器断裂并留在皮肤内,增加感染风险。
②不要用火烧、用指甲油或酒精涂抹蜱虫身体:这些刺激会促使蜱虫分泌更多唾液,增加病原体传播的风险。
③不要捏碎或挤压蜱虫:避免其体液接触皮肤伤口。
5.重要提醒:如果无法自行安全取出蜱虫,或取出后口器残留,请立即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处理;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,在之后2周内一旦出现发热、乏力等疑似症状,必须及早就医,并主动告知医生蜱虫叮咬暴露史,这对诊断至关重要。
三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,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。
(一)疾病识别:关注多样症状
1.主要症状:发热、咽干、咽痛、咳嗽是常见症状。
2.其他可能症状: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、乏力、嗅觉或味觉减退/丧失、鼻塞、流涕、腹泻、结膜炎等。
3.传播途径:
(1)飞沫传播:患者咳嗽、打喷嚏、说话时产生的飞沫被他人吸入。
(2)接触传播:手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,再触摸口、鼻、眼等黏膜导致感染。
(3)气溶胶传播:在相对封闭、通风不良的环境中,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。
(二)预防措施:筑牢个人与集体防线
1.个人日常防护 :“勤洗手、戴口罩、保距离”。
①良好手卫生:勤洗手是重中之重。使用流动水和肥皂/洗手液,按照“七步洗手法”搓洗至少20秒。若无条件,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。
②科学佩戴口罩:在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本人出现呼吸道症状时,应科学佩戴口罩。
③避免触摸面部: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睛、鼻子和嘴巴。
④保持社交距离:在可能的情况下,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。
2.改善环境措施:“常通风、讲卫生”。
①加强通风换气:定期开窗通风,每日至少2-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②注重咳嗽礼仪: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或手肘弯曲处遮挡口鼻,使用后的纸巾立即丢弃并洗手。
3.健康监测与就医:“早发现、早报告”。
①做好健康监测:每日关注自身健康状况,如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咽痛等疑似症状,应及时就医,避免带病上学/上班。
②主动报告与隔离:确诊感染后,应遵医嘱进行隔离休息,并主动向学校报告,以便学校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。
四、病毒性腹泻
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。
1.传播途径:
(1)粪-口途径(主要):食用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。
(2)接触传播:接触患者的呕吐物、粪便,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表面(如门把手、玩具),然后手接触口。
(3)气溶胶传播:处理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时,产生的气溶胶可经呼吸道吸入传播。
2.主要症状:起病急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,病程短。
秋季为病毒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,其中诺如病毒胃肠炎容易在学校等集体中引起暴发。
3.预防措施:
(1)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是预防病毒性腹泻最重要和最有效措施,室外返回、饭前便后等情况下按照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。
(2)注意水源及食物卫生,认真清洗水果和蔬菜,正确烹饪食物,做好餐具消毒。
(3)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人,患病后应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家人近距离接触,尤其不要去做饭、照顾老人和婴幼儿;病人呕吐物、粪便应消毒处理。
(4)及时就医,预防重症发生。
健康无小事,预防是关键。让我们牢记“防蚊虫、避蜱咬、戴口罩、勤洗手” 这四大健康法宝,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、健康、快乐的学习环境!